郑州马渡村建设“中原美丽乡村” 处处花果香,家家成风景
Time:2013-08-14 10:31:47 Click:100 Author:人民网河南分网 Origin:

    编者按:自2006221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发布以来,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马渡村在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上,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努力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2007年在当地政府的主导下,2400多名马渡村民集体决议,授权马渡村民委员会与郑州金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郑州金马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作为马渡新农村建设项目实施的主体。

  如今,马渡新型农村社区已建成3年,当地村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昔日村容的“脏乱差”到今日被评为“全国魅力乡村”;从以前的“金水区最穷”到今天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马渡新村正在朝着“全国领先、中部一流、河南第一”的新农村建设目标稳步迈进。

  人民网郑州814日专电 (记者胡昌运)走进郑州市金水区马渡新村,一股清新的田园气息扑面而来。2010年马渡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完成后,家家户户都搬进了三层联排式新居,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较以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希望马渡将来能建成郑州市的后花园”,这里的村民对马渡下一步的发展充满了期待。

  马渡描绘“中原美丽乡村”新景象

  历史上,马渡曾经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村庄,“泥马渡康王”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甚至还有“先有马渡口,后有汴梁城”的说法。如今,马渡村委会门前的广场上竖立着一座骏马嘶鸣的雕像,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马渡不平凡的昨天、快速前进的今天以及充满希望的明天。

  马渡北部紧靠黄河,地处郑州市东北隅。进行新农村建设以前,马渡曾是金水区最贫穷的一个村庄,人均年收入仅有4000元,不足当年金水区人均年收入的一半。而这样的“旧貌”随着马渡进行新农村建设的稳步迈进,便一去不复返。

  走进马渡,记者发现,街道宽敞,环境整洁。以马渡村委会为中心,四周建设了500多套三层联排式村民新居,每户新居的面积有310平方米。不少村民在自家小院里搭起葡萄架,建起假山水池来装点新居。以马渡新型社区为中心,周围种植了5000亩结合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美国大樱桃、葡萄、桃树、海棠等经济作物,以此调整马渡村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马渡新型社区相应的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农村科技书屋、多媒体培训教室、医疗卫生站等,还有大型的超市供应村民们的生活必需品。每到傍晚,马渡的村民会自发地来到村委会门前的广场,随着动感的音乐跳起广场舞,用这种即娱乐又健身的方式结束一天的劳作。

  据了解,马渡村于20085月开始新农村建设,进行空心村整治,拆村并点。经过两年的努力,于2010年完成新型农村社区建设,520户马渡村村民陆续搬入新居。在2011年度全国最具魅力乡村评选活动中,马渡村成为河南省唯一进入前20名的村庄。

  马渡新农村建设项目通过验收后,还有众多来自国外的参观考察团队来到这里。三年间,先后接待180人印度青年友好代表团、150人日本青年友好代表团和120人马来西亚青年友好代表团的参观访问,还有来自巴基斯坦、巴勒斯坦、苏丹、莫桑比克、赞比亚等国家的40多个参观考察团,这些国际友人给予马渡新型社区和乡村休闲观光园区很高的评价。马渡向世界人民递上了中国农村的崭新名片。

  马渡村民畅谈“收入”新变化

  走进马渡的5000亩乡村休闲观光果园区,可以看到穿着统一、操作现代化机械的产业工人。这些技术熟练的金马公司产业工人,都是来自于马渡村的村民,而这样的双重身份正是马渡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就地转化劳动力的一个缩影。

  在新农村改造以前,马渡和其他“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地方一样,因为靠近黄河,村民大多以养鱼和种地为主要的经济来源。由于技术不成熟等原因,村民的收入始终不高,有些村民因为养鱼还赔了钱。

  做过养鱼生意,有过外出打工经历的村民李兰玉给记者讲述了这些年他感受到的变化。他说,以前村里很多人挖鱼塘养鱼,做的早一些的村民都挣到钱了,后来养鱼的村民慢慢多了,鱼就卖不上价钱了,而且饲料价格一直再涨,鱼也很容易得病。白天的时候要喂鱼,到了晚上还要到池塘里看鱼(防止鱼苗缺氧)。那个时候养鱼,真是可以用提心吊胆形容每天的心情……后来就到大城市打工,虽然挣钱多了,但是花销也大,一年下来存不了多少钱,而且出去后很担心家里老人的生活和孩子的上学问题。

  李兰玉现在是金马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一名负责果树养护的产业工人,他说:“现在的工作很稳定,每天是八小时的工作时间,一个月的工资能拿到一千多块钱。吃住都在家里,花费很少,这样算下来加上村里的分红,年收入比以前外出打工的时候挣得还多……现在在家里生活工作,能给老人尽孝,能和孩子们在一起,生活比以前幸福很多。”

  马渡村民分享“居住”新感受

  如今的马渡村民家家户户,都搬进了新居,告别了以前的贫穷、落后。提起新农村建设给他们带来的最大感受,村民们均表示:“现在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比以前好太多了。”

  马渡村毗邻黄河滩区,由于紧靠黄河,村里以前除了养鱼,还有村民种植水稻,但是就是因为用黄河水种植水稻的原因,让马渡村的村民陷入到了翻盖房子的“恶性循环”。

  村民冯扎根向记者讲述了翻盖房子的那段历史:“我们村的地里以前种水稻,用的是从黄河里抽出的水。每年水稻收获后,黄河水的泥沙就沉积在田地里。庄稼地年年往上抬高,宅基地还是原地不动。下过雨之后,雨水就往村里的宅基地里流,房子容易受潮,受潮之后就有裂缝了。”

  “以前村民赚了钱,就把钱花在翻盖房子、垫高宅基地上。邻居家里因为没有垫高宅基地,地势就变低了。每到下雨天,雨水就会从宅基地高的这家往邻居家里流。因为这个原因,村里人盖房子就陷入了‘恶性循环’。当时情况是,村民家家户户互相比着往上垫高宅基地、翻盖新房,当时最高的宅基地能比路面高出两三米。”冯扎根说,“我今年50岁了,我们家的房子经我的手都翻盖了三次。其实房子都能住,就是因为比别人家的宅基地低了。”

  冯扎根介绍说,“现在居住条件比以前好的太多了,家家户户都住上了三层楼房,310平方米,比起周围这几个村庄,我们村里的房子建的是最好的。街道上有雨水管道,再也不会有垫高宅基地的说法!现在因为靠近黄河,有很多城市人来到马渡旅游,村周围还做起了农家乐。现在想想生在黄河边上,还是挺幸运的。”

  的确,告别翻盖房子“恶性循环”的冯扎根是幸运的,不再疲于奔波和家人团聚的李兰玉是幸福的。走在马渡新型农村社区宽敞怡人的街道上,经常能够看到老人们带着孙辈在自家的小院里消暑纳凉,不时还有几户村民在对自己的新居进行着新的设计装修。

  可以说,马渡新村处处洋溢着新式“田园生活”的光彩与魅力。这几年的时间里,马渡村民不仅仅提高了物质上的生活水平,还让他们对于“新农民、新生活”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马渡也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在“中原美丽乡村”的前列。

新农村建设前的马渡村(图片来自于马渡村委会资料)